火狐体育APP下载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 推进高质量发展
日期:2018-06-09

发展新型建造方式 推进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记

 

红的、蓝的、绿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不一会儿,零散的拼插积木在小朋友的手中变成了美丽的建筑物模型。像这种“搭积木”一样、被称为“建筑业革命”的装配式建筑正在全国铺开。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先驱者,在这场“建筑业革命”中保持了勇于探索的先驱姿态,先行先试,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 层层落实部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发展装配式建筑,不仅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渠道,还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途径,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有着重要意义。

2016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优化部品部件生产、提升装配施工水平、推进建筑全装修、推广绿色建材、推行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8项重点任务,并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列为重点推进地区。

2017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连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中央的安排部署为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广东省迅速贯彻落实,加强顶层设计。2017年4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将珠三角城市群列为重点推进地区,要求到2020年年底前,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政府投资工程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比达到50%以上;逐步完善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监管体系,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城市、部品部件生产示范基地、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推动形成一批设计、施工、部品部件规模化生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现代装配建造水平的工程总承包企业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专业化技能队伍;明确了“编制专项规划、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推广使用建造方式、推行工程总承包、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引导行业自律发展”6项重点任务以及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随后,又出台了《广东省装配式建筑工程综合定额(试行)》《关于开展广东省工程质量提升行动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细化任务、规范监督和管理。

广东省各地加速落地,尤其珠三角城市群,纷纷出台实施意见、指导意见、技术指引等文件,让任务真正落地。

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制订了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目标;确定了10项重点任务和部门工作分工;制订了用地保障、建筑面积奖励、财政扶持和科技支持等政策措施。引导形成有利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环境,促进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协同配合,有序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体系,推进配套制度建设,发布《关于广州市装配式建筑工程清单计价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补充计价依据,制订《广州市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指引(试行)》,落实装配式建筑项目建设各方主体质量安全责任,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要点重点。

深圳市印发实施了《深圳市装配式建筑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0)》《关于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的通知》等10多个政策文件,对全市装配式建筑的主要任务、工作计划和保障措施进行全面部署。发布了《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标准化设计图集》等多个地方技术规范和图集,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珠海市也建立了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印发了《珠海市建筑产业现代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今后5年产业现代化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全装修等分项指标要求。

部署早、行动快、各项政策“给力”,为广东省带来了政策红利。2017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首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名单,深圳市成为国家装配式示范城市,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成为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交流经验做法 将“盆景”连成“风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实现广东省‘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聚焦主业工作的必然重点,是提高建筑质量安全的必然选择。”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说。

经过1年多的部署落实,广东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成绩喜人。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937万平方米,一批政策措施文件相继出台,一批推进工作机制有效建立,一批标准和定额陆续颁布,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创建了一批国家示范城市与产业基地,涌现出一批典型范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尤其是深圳市在装配式建筑方面先行先试,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今年4月,广东省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现场会在深圳市华润城润府三期项目召开,誓将这些可贵的“盆景”连成“风景”。张少康在现场会上表示,以深圳为代表的先行城市,要继续发挥先进引领作用,做好“扩面、增量、创优、推广”工作,当好全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排头兵。

除了在现场观摩装配式建筑各项技术外,与会代表还分享了各自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经验和做法。不少代表谈到了“以点带面、先行先试”。作为省会城市,广州市全面介绍了推进经验。在试点推进上,该市以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和公益性公共建筑以及道路、桥梁等市政工程为“盆景”,带动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普及装配式建造,并将任务分解至各区市,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珠海市是珠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同样开展了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试点示范。珠海市将横琴新区作为全市装配式建筑示范区重点培养,选取了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华策国际大厦(钢结构)等一批标志性工程作为装配式建筑先行试点示范项目,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作为推进建筑业改革、提高建筑质量的有力抓手,装配式建筑需要可持续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形成产业链,有工程也有生产配件的基地,还有产业工人。”一位与会代表“坦白”道。参与分享的城市代表也不吝惜,将培育产业工人、生产基地的经验讲了出来。

在培育产业工人方面,深圳市率先创设了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职称,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不同梯级人才队伍的需求;依托一批装配式建筑骨干企业和产业基地,建立一批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通过“课堂教学、操作培训、技能鉴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实训,推动建筑劳务工向职业化、产业化、现代化工人转型;开展专题政策宣传贯彻和技术培训,目前已开展13期、培训人次超过5000人。东莞市以推广BIhn1djz(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抓手,积极打造“产、学、研、用”多赢的技术创新平台,推动BIhn1djz技术的发展应用,并建立了BIhn1djz技术公益培训基地,密集开展公益培训,为装配式建筑发展培养、储备人才。

在培育产业基地方面,珠海市注重装配式构件生产,支持生产基地建设,目前已有3家PC(混凝土预制件)生产基地在建设。江门市则主动与国内领先的装配式建筑企业接洽,推动企业到江门设立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目前,中集集团已在新会区设立中集模块化建筑研究院和生产基地,编制了模块化建筑的企业标准。

先行城市的做法无疑为广东全面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张少康在现场会上强调,广东省各地要加强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切实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强化组织领导,努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目标任务的落实;夯实工作基础,扎实推动全省装配式建筑有序发展;保持质量优先,稳步发展成熟可靠的装配式建筑体系;做好宣传培训和交流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实践案例:

广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亮点一:领导重视,搭建组织架构,有力推进装配式建筑工作。建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召集人、以各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等29个单位为成员的“广州市装配式建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推进全市装配式建筑相关工作。建立成员单位联络员、信息员名单,主管负责人亲自抓,主办单位(处室)负责人督落实,主办人员抓进展,确保装配式建筑工作推进有力、落实到位。

●亮点二:扎实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发展。在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和公益性公共建筑以及市政桥梁、隧道、城市综合管廊、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中积极推广装配式建造技术,带动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普及装配式建造。要求各区、市相关单位遴选合适的政府投资项目,各开工建设1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项目,推进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建设,并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进行推广。

●亮点三:聚集和整合行业资源,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倡导成立了“广州市建筑产业化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组建了广州市建筑产业现代化专家库;依托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带动能力强的综合性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有4家企业被纳入第一批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亮点四:加大技术研究力度,加强技能培训,夯实技术能力基础。支持科研机构和建筑企业研发和引进了PI体系、SP体系、润泰体系等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稳步推进技术体系研究成果转化工程实践应用。推动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重点开展建筑产业现代化技术体系的研究,产学研联盟项目“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申报了市科技重大专项。依托城建教研资源,制订教学方案,开展市装配式建筑装配工灌浆工实训。通过实物教学、实操教学、实习教学和情景体验式教学培养装配式建筑施工作业的带头人,促进建筑业农民工向建筑产业工人转型。

深圳: 坚持放管服 支持行业自治

●亮点一: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完善市、区装配式建筑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月报制度,定期通报、交流和部署全市装配式建筑工作。全面推行项目技术认定和项目巡查制度,规范项目设计和建设实施要求,及时了解和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发展装配式建筑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在全市生态文明考核、保障性住房责任书中增加装配式建筑指标要求,加强对各区、各部门落实情况的考核督办。

●亮点二:针对新要求,优化放管服。为适应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新要求,优化完善监管验收、检测检验等相关手续;配合穿插施工作业实行分段验收;对预制构件生产地不在深圳市的,可就近委托具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检测。同时,加强项目构件生产质量监管,开展专项抽查行动,采取进厂抽检的方式,加大对市外跨地区的工厂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从源头把住预制构件质量关。建立完善装配式建筑专家库,定期组织专家为项目提供跟踪服务,重点解决技术难题。

●亮点三:创新项目管理,加强信息化应用。大力促进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向一体化建设模式转变,已有11个装配式建筑项目采用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包括多个政府民生工程。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和管理平台建设力度,要求全市装配式建筑项目全部应用BIhn1djz技术,开发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实现项目从立项到验收各阶段的信息衔接和整合,目前已投入试运行。

●亮点四:鼓励支持行业自治,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行业协会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自治管理,提高行业协会社会公信力,规范市场秩序。针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取消资质后亟待解决的市场准入问题,指导行业协会编制发布了全国首部《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星级评定办法》和团体标准《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企业星级评定标准》,促进预制构件生产企业进一步提高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大力培育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组建了多领域、多层级的产业联盟,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产业基地,带动产业链全面发展。

珠海:源头控制 全过程管理 稳步推进绿色建造

●亮点一:建立装配式建筑发展全过程管理体系。出台了《珠海市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管理办法(试行)》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紧紧围绕“工程质量”和“协作效率”,围绕立项规划至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管理,规定了各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边界和协作要求,同时提出了相关激励措施,形成各相关规划、建设和管理单位协同推进的合力。根据此办法,又出台了《珠海市装配式建筑商品房项目提前预售实施细则》等规范性文件。

●亮点二:从用地规划条件开始明确装配式建筑指标要求,抓好源头控制。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建筑市场管理、城市更新、住房保障和房地产市场管理“五位一体”职能优势,制订了《珠海市2017年度规划阶段发展装配式建筑相关要求》,从2017年4月开始执行,将装配式建筑指标要求纳入用地规划条件,在土地出让和招拍挂时开始明确装配式建筑指标要求,强化供地源头控制。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地上建筑面积为1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居住项目,地上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办公、酒店项目,均纳入装配式建造范围。同时,制订了《珠海市装配式建筑项目设计阶段技术认定工作的通知》,从设计源头上对装配式建造进行把关。

●亮点三:因地制宜,制订本地技术标准。借鉴新加坡易建性理念,制订了《珠海市建筑易建性评价导则》等文件,规范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易建性评价指标体系、监管体系,并纳入建筑面积奖励适用范围,引导全市装配式建造向简单、易建、绿色方式转变。印发了《珠海市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和装配率计算细则(试行)》,引导全市装配式建造与信息化、工业化、绿色化深度融合。与相关单位联合开展了《珠海市装配式建筑规划设计与技术指引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梳理适合珠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设计技术,指导全市装配式建筑稳步有序发展。

●亮点四:加强政策宣传,开展专业培训。2017年举办了3期装配式建筑培训班,邀请了国家和省级相关标准的主编专家及上海、深圳等地工程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进行授课,并采用“理论+实例、系统+要点、问题+措施”的方式,提高装配式建筑从业人员素质,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龚文超】

XML 地图